每當講起渡輪與碼頭,第一時間會想起遊玩與打卡。
碼頭有酒有野食,仲有busking聽,渡輪偶而也會用來代步,但主要是為找個機會享受慢活時光。
但佬編最近發現,這種對渡輪與碼頭的浪漫想像,可能是新興的產物。
對佬編父輩那代人來說,渡輪與碼頭,其實就等如港鐵與車站,不是用來顯示生活品味,而是生計攸關的生產力工具。
1974年也斯有一首詩〈北角汽車渡海碼頭〉,裡面對碼頭景色的描述是這樣的:
他的眼睛黑如煤屑
沉默在靜靜吐煙
對岸輪胎廠的火災
冒出漫天裊裊
眾人的煩躁化為黑雲
1981年歌手李炳文的成名作《昨夜渡輪上》,描寫坐渡輪的情境是這樣的:
動盪如這海 城在兩岸凝神對視
…...
渡輪上 懷念你說生如戰士
披戰衣 滿載清醒再次開始
這些文字讓佬編想起,家中長輩當年剛到香港時,家在港島但在九龍擺小販檔,每天都要推著木頭車從北角搭渡輪來回紅磡做生意。
印象中從來沒有聽過那位長輩對碼頭有甚麼特別的喜愛,反倒是渡輪上由水手泡製的餐蛋麵,就常常會講起。
佬編的感覺,是以前大家對渡輪和碼頭的看法似乎與現在很不一樣。海中波浪承載的不是優閒與雅致,而是忐忑與燥動。
對照現在渡輪和碼頭的簡約設計,完全可以想像到,當年返工放工時間,那一浪接一浪的人山人海。那應該是比駿業里更加嚴峻的挑戰,也難怪天星小輪加價會導致暴動。
這些小小的發現,讓佬編重新看待這些覺得理所當然,但卻已經很少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交通工具,例如渡輪、例如電車。
歷史和時代轉變,令渡輪和碼頭就像用久了的高質器物,滄海桑田磨掉了光澤,卻又為它們添上了一層難以取代、不能複製的patina。